不少長輩為了提早分配財產,會選擇在生前將房子贈與給子女,希望減少未來的爭產問題。
然而,當贈與完成後,若子女態度轉變、不再孝順,甚至對父母置之不理,這時是否還能「反悔」?贈與後真的無法收回了嗎?
然而,當贈與完成後,若子女態度轉變、不再孝順,甚至對父母置之不理,這時是否還能「反悔」?贈與後真的無法收回了嗎?
本篇文章將透過一則真實案例說明:若事前設計好「附條件贈與」,其實還是可以保護自己、保有談判籌碼。
|目錄|
一、 本所案例分享:
-
我們曾接到一位當事人諮詢,他的大伯在退休後,將名下房屋過戶給大兒子,目的是希望孩子能早點穩定,並有個家的責任感。
-
但贈與完成後,大伯卻開始擔心——「萬一我身體不好了,他會不會不管我?房子都給他了,他以後還會照顧我嗎?」
-
這種擔心,並不少見。很多父母在贈與房產後才意識到,一旦所有權轉移,法律上就喪失了控制權,除非事前有立契約並設下條件,否則將來要「反悔」會非常困難。
二、 本所提供之解決方案:
-
在本案例中,我們建議當事人針對以下幾點安排契約內容:
-
贈與前簽屬附條件贈與契約,明確規定如:
-
受贈人須提供照顧,包含醫療陪伴、日常生活協助等。
-
加入金錢條件,要求子女每月支付固定金額作為消遣費或生活費。
-
加入撤銷條款, 明定若受贈人違約,贈與人有權撤銷贈與並要求返還。
-
-
常見誤區:以「孝不孝順」作為撤銷條件?
-
許多父母想以「子女不孝」作為撤銷贈與的理由,但這類條款通常在法院上難以成立。因為:
-
孝順無法量化
-
標準過於主觀
-
法院難以判斷情緒性爭議
-
-
重點提醒:
-
條件必須具體可執行,如「每月轉帳5000元」、「每週陪伴一次看診」等,而非模糊描述如「孝順」、「關心父母」。
-
實務上建議用具體行為或金額作為約定條件,才能作為法律依據。
三、 結論:提早贈與也能保障自己,關鍵在條件設計
將房產贈與子女本是為了家庭和諧,但若沒有設下明確條件,可能反而造成後續困擾。藉由「附條件贈與」,不僅能幫助孩子安家,也能確保自己老年生活有所依靠。